逐梦田园织锦绣 广袤沃野谱新篇——我市扎实推进乡村振兴综述

2016年,汉中市1010个贫困村退出43个。

2017年,汉中市完成了16661户、57230人的脱贫任务,贫困村退出105个,佛坪县顺利“摘帽”。

2018年,汉中市完成了55777户、184728人的脱贫任务,贫困村退出344个,留坝县顺利“摘帽”。

2019年,汉中市完成了49443户、121063人的脱贫任务,贫困村退出518个,全市所有贫困县“摘帽”。

2020年,全市建档立卡贫困对象17000户、25263人全部脱贫,贫困群众全部住进“安全房”,贫困患者大病救治率、慢病签约覆盖率和重病兜底保障率均达到100%,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实现“人脱贫、村退出、县摘帽”奋斗目标,夺取了脱贫攻坚全面胜利。

2021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起步之年开局稳健,全市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12677.14元。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是时间的标尺,也是发展的刻度,清晰地记录着我市追赶超越、攻坚克难、高歌猛进的每一个瞬间。我市紧扣“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主线,压实工作责任,持续强化措施,扎实抓好有效衔接各项工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切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努力写好脱贫攻坚“后半篇文章”。一幅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天汉大地上徐徐展开。

新奋斗的起点:有效衔接守住脱贫攻坚胜利果实

“现在国家政策非常好,徐家坪真是一天一个样。以后把这里打造成铁路风情小镇,我们的日子还会越来越好。”略阳县徐家坪社区村民马巧梅说。4月25日,一列“退役”的绿皮火车停放在略阳县徐家坪镇铁路风情小镇,作为规划建设中的宝成铁路文博馆的重要组成部分继续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余热”。根据建设徐家坪乡村振兴楷模总体规划,宝成铁路文博馆项目将结合红色旅游,打造集宝成铁路遗址展示、火车时光隧道、文创艺术街区等一体化的研学旅行教育基地。

略阳县徐家坪,这个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视察、回复嘱托、亲切关怀的地方,如何继续写好脱贫攻坚“后半篇文章”,树立起全市乡村振兴的示范标杆,探索出一条符合汉中实际、富有地方特色、体现标杆水平、城乡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

2021年10月16日,《关于支持略阳县建设徐家坪乡村振兴楷模的意见》顺势出台,细化了15项重点工作、配套5项保障措施,夯实市级33个行业部门工作责任,持续加强规划指导、政策支持和要素倾斜,着力打造以感恩奋进体现区、“两山”理念实践区和乡村振兴示范区为主要内涵的乡村振兴楷模,以典型引路带动全市乡村振兴全面跃升。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徐家坪在探索中不断成长、发展,全市乡村振兴的步伐也从未停下:

——义务教育全覆盖。实行控辍保学动态监测,资助各学段脱贫户、边缘易致贫户等特殊家庭学生6.16万人、1.3亿元,全市义务教育阶段无学生辍学。

——基本医疗有保障。全市累计实施大病救治2.78万人、慢病管理9.38万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持续提升,94%的大病患者能够在县域内得到救治。

——兜底保障暖民心。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对未纳入兜底保障范围的监测对象进行全面排查,目前,“三类人群”纳入民政兜底保障23013人,确保“应保尽保、应兜尽兜”。

新征程上,接续奋斗的故事持续上演。

新路子的探索:产业兴旺激活乡村振兴原动力

在城固县龙头镇,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正在悄然改变——从去年10月开始筹建,历经半年时间,陕南首家智能育苗中心于今年3月6日建成投用。精准控制水、光照、温度和湿度,25天为一个周期,秧苗就可以直接进田。智能育苗中心负责人张雷介绍:“从育苗到插秧、收割全程机械化,老百姓种田不用再下地,穿着皮鞋就能完成。”

通过现代农业技术手段培育出的秧苗是致富的希望,也是改变的先声。发生在龙头镇稻渔数字农业示范基地的故事,也是我市发展壮大富民产业、促进群众稳定增收的生动实践。

西乡的茶叶、宁强的食用菌、留坝的中药材、洋县的有机农业,以招引“含绿量”高的产业项目为重点,不断壮大发展链条,我市持续做好产业发展大文章,让“含绿量”转化为“含金量”。生态价值凸显、产业优势突出,“3+4+N”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进一步优化完善,我市在奋力打造茶、菌、药全省三大冠军产业的道路上步伐稳健,畜、菜、果、渔等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农业产业结构、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不断优化,助农增收成效明显。2021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速达6.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产业融合,绿色发展,农业农村现代化未来可期。在推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进程中,我市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03家、家庭农场4595家,登记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7422家,农户入社率25.2%。全市农村网络零售额达38亿元,同比增长29.61%。全市积极开展“二品一标”认证,累计通过地理标志、绿色食品和有机产品认证的农产品分别达到24个、77个、230个,品牌强农战略已初见成效。“味见汉中”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向48家企业、78款产品授权,年销售金额达5亿元,有效提升了汉中优质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地为粮之本。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深切叮咛:“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这是对粮食安全新形势新挑战的深刻洞察,也是对严格保护耕地的动员号令。对此,我市坚持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落实到位,不断强化制度支撑,层层压实责任,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制定了稳粮保供《十条措施》。2021年,我市粮食生产实现面积、产量双增长,规模化、机械化水平双提升的良好发展态势,累计兑付耕地地力保护补贴2.53亿元,粮食播种面积达378.6万亩,产量110.5万吨,同比增加1.975万吨,增长1.82%,粮食生产获得十八连丰;建成高标准农田22.4万亩,9016亩一年以上撂荒地得到有效利用,有效防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

新风尚的塑造:美丽宜居万千乡愁的安放之处

乡村,有历史才有生命,有文化才有灵魂。美丽宜居,风景不仅在绿水青山中,在焕然一新的人居环境中,还在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中。

“北有天台山,南有产业园,田园变公园。人均收入过万元、百姓生活比蜜甜!”一首当地流传的新民谣,道出了汉台区武乡镇吴庄村的优美环境、兴旺产业和幸福生活。现在的吴庄不但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还被评为汉台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一体化推进示范村”“市级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陕西省美丽宜居示范村”。

如今的天汉大地上,农村面貌持续改善,像吴庄这样“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林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的乡村美景比比皆是。“十镇创优、百村示范、千村整治”三年行动启动以来,我市常态化开展村庄清洁行动,不断提升村容村貌,组织开展农村户厕问题摸排和厕所革命“回头看”,全市新(改)建卫生厕所28608座。同时,深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整治,完善“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机制,美丽宜居乡村从“跃然纸上”到“映入眼帘”。

气势磅礴的羌碉,悠扬婉转的原生态羌歌,热情奔放的锅庄舞,4月下旬,在宁强县毛坝河镇毛坝河村,陕西省首个乡镇羌文化民俗广场建成投用。正如毛坝河村副主任袁正伟所说:“民俗文化广场的打造,是为了羌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羌文化民俗广场在短期内建成投用,从侧面印证了我市不断加快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步伐,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多个体育惠民工程项目落地实施,镇村综合文化服务站(中心)、公共体育设施实现了全覆盖,累计建成农家书屋2102个。各县区累计组织开展各类群众体育赛事活动120余场次,开展乡村振兴文艺巡演等惠民演出1544场,放映公益性电影近2.8万场次,观影群众达241.7万人次,极大满足了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赠送朱鹮礼品、讲述爱情经历、分享家风故事、立下创业志向……对洋县八里关镇八里关村村民范超和妻子李卫蓉来说,他们的婚礼简约简朴却不简单。“以前也参加过别人的婚礼,吵闹、繁杂、华而不实,甚至还有闹婚等不文明行为。今天的婚礼庄重大方,不仅有爱情鸟朱鹮见证我们的爱情,更有对我们家风家训的体悟传承,感触很大。”范超和妻子对婚礼效果十分满意。

这是洋县“一约五会”起了作用,该县积极动员德高望重、公道正派的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加入文明实践移风易俗志愿服务队,对各类宴席举办规模、标准以及礼金数量进行量化规定,引导群众抵制大操大办、燃放烟花、低俗表演等不良风气,让文明新风吹遍鹮乡。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魂立,则形正。

在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倡导弘扬文明乡风进程中,我市精心组织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永远跟党走”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开展“四史”宣讲、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等各类宣讲活动3.5万场次,参与群众150万余人次。运用“天汉百姓宣讲团”、院坝说事会等开展“文明乡风进农家”巡讲活动2800余场次,开展道德评议8200余场次。围绕民风建设“十个一”内容,持续开展“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累计评选文明镇92个、文明村1212个、文明家庭410户、十星级文明示范户7434户。

百尺竿头扶摇上,千帆竞发勇者胜。乡村振兴的梦想正在脚踏实地的探索与实践中一步步成为现实。天汉大地正不断释放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所蕴含的能量和伟力。